摘要:职务犯罪的构成条件与类型 一、职务犯罪构成条件 要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,必须了解一般犯罪的构成。根据我国刑法,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客观要件之和。这种主客观要件是合法...
要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,必须了解一般犯罪的构成。根据我国刑法,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客观要件之和。这种主客观要件是合法的,这是一般犯罪的基本要求。
1、职务犯罪主体:我国法律规定了职务犯罪的主体: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二是国有公司、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,三是人民团体工作人员,四是国家机关、国有公司、企业事业单位、人民团体委托管理和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。
2、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:是指行为人行为的危害后果,是行为人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和心理状态。
3、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:侵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。
4、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。
我国法律规定的职务犯罪客观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:一是利用职务之便;
第二,滥用职权;三是严重不负责任、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。
二、职务犯罪类型有哪些
(一)职务便利类犯罪:
1、该类犯罪是企业高管职务犯罪中危险性最高,也是数量最高发的犯罪,其客观上表现为贪污、受贿、挪用、自我交易、侵犯公司的商业机会等多种形式;
2、为个人、朋友或其他第三方获取非法的利益。此类犯罪是为个人利益而使用职权,而职权的本来使命是为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,因此,其违背职务的行为必然要表现为对职权的“利用”。
(二)滥用职权类犯罪:
1、滥用职权型犯罪是以积极的越权行为为主要特征,而越权行为的标志是其违规性,即超越权力范围,一意孤行,坚持错误的决策,强行、擅自作出违反规定或者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。
2、滥用职权型犯罪是明知不可为而公然为之,前面的利用职务型犯罪是明知不可为而悄然为之,两者的秘密性特征不同。该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,即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,其他主体不构成本罪。
(三)疏于职务类犯罪:
1、该类犯罪具体表现是不履行、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公司法规定的职责。如公司高管对于自己的职务负有勤勉尽责和审慎决策的义务,而严重不负责任则属于疏于职务。疏于职务犯罪的客观行为形态,既包括作为,又包括不作为。
2、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签订、履行合同过程中,因严重不负责任违反了审慎的义务被诈骗,致使公司遭受巨大损失,目前我国刑法尚没有相应的规定。被骗公司可以合同诈骗罪追回损失,而对于签订合同失职被骗的行为,公司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或者其他约定追究行为人的责任。
刑事诉讼法全文解释第七十三条 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场所
2023-03-18 19:38:07
刑事诉讼法全文解释第五十四条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和办案机关
2023-03-18 19:37:01
刑事诉讼法全文解释第五十三条关于重证据、不轻信口供和刑事案件
2023-03-18 19:35:54
刑事诉讼法全文解释第二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
2023-03-18 19:34:48
非法采矿罪,破坏性采矿罪量刑标准
2023-03-18 19:33:42
刑法全文第二百零八条【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、购买伪造的增值
2023-03-18 19:32:36
刑法全文第二百零七条【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义,量刑标准
2023-03-18 19:31:30
刑法全文第一百九十九条【对集资诈骗罪、票据诈骗罪、信用证诈骗
2023-03-18 19:30:29
刑法全文第一百九十二条【集资诈骗罪定义,量刑标准】咨询
2023-03-18 19:29:23
刑法全文第一百六十七条【签订、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定义,量刑标
2023-03-18 19:28:17